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。重点课程则是课程体系的关键和基础,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主导作用。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。为加强课程建设,规范课程管理,完善课程体系,推进教学改革,学院决定实施“重点课程建设工程”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,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,推进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学手段现代化,完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,规范课程管理,进一步推动我院课程建设工作,全面提高我院课程建设质量。
二、总体目标
按照“遴选一批、建设一批、培育一批、带动一批”的建设思路,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,在全校建设一批在师资队伍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条件、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,并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点课程。
三、实施程序和管理
(一)重点课程建设实行项目制,建设周期为两年,拟分期分批建设,每年的建设计划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。建设期内,原则上不得变更课程负责人;若有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,必须由课程归属系部提交书面申请,报教务处审批。
(二)重点课程建设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。课程建设负责人是重点课程建设的直接责任人,具体负责重点课程建设的各项组织和研究工作,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课程建设工作。
(三)重点课程建设期间,教务处组织年度检查工作;建设期满后,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。
(四)项目负责人填写《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任务书》(见附件1)后,于2019年11月28日前将一式2份报教务处审批。首批遴选建设的重点课程为学院7个重点专业的各一门重点课程和一门思政课程(见附件2)。
四、重点课程的建设与评估标准
(一)教学团队。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,学术造诣高,教学能力强,教学经验丰富,教学特色鲜明,原则上需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。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、团结协作精神好;有合理的知识结构、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,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;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,并取得实际效果。
(二)教学内容。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,充分体现职业性、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;紧贴社会、职业和学生需求,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、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,充分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。
(三)教学方法与手段。能够因材施教,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,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重视互动式、参与式、启发式、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,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教学过程体现传授知识、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结合;教学手段丰富多样,能结合课程特点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,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明显。
(四)课程资源与教材。课程一般应提供该课程的课程标准、进度计划、授课教案、习题、实践(实验、实训、实习)指导、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和至少3 位主讲教师(包括课程负责人)各不少于 45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,鼓励教学录像全程上网。选用优秀教材、课件、案例、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,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;实训教材配套齐全,能满足教学需要。
(五)考核评价。积极进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,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,考核方式灵活多样。命题科学且与教学内容协调,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,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,有严格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,评判公正规范。
(六)教学改革与研究。教学思想活跃,教学改革有创意,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,取得明显成效,有校级及以上教学获奖、教改项目,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。
(七)教学效果。学生和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均为优秀,同行评价好;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学生学到了知识、开拓了思维、提高了能力。
(八)其他。重点课程建设期间,应该积极申报省级和市级等相关建设项目或奖项。
五、课程建设措施
(一)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,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
建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。学院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,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统一领导。教务处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,负责课程建设规章制度的制定、课程评比的组织和省市级优质课程(精品在线开放课程)推荐申报等工作。各系部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,负责本单位课程建设的规划、组织与实施,对课程建设进行过程控制,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,明确负责人,制定实施方案,进行具体建设工作。
(二)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,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
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鼓励广大教师参加课程建设,学院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考核、奖励范畴,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、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,在教科研项目核定时校级优质课程建设与校级教研项目等同对待。